【陆九渊】的意思和解释
【陆九渊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- 人名。(公元1139~1192)字子静,南宋抚州金谿(今属江西省)人。曾结茅讲学于象山,学者称象山先生。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辩,所见多不合。熹重道问学,主张格物穷理;九渊重尊德性,主张心即是理。九渊学说后由明朝王守仁继承发扬,成为陆王学派。着有《象山集》二十八卷、《外集》四卷、《语录》四卷。
【陆九渊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生平:
陆九渊,字子静,号存斋,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(公元一一三九年),抚州金谿人。尝居贵溪象山,学者遂尊称为象山先生。兄弟六人,象山最幼。光宗绍熙三年(公元一一九二年)卒于官。享年五十有四。 象山与其兄九韶、九龄合称三陆,同为南宋时经学大家,兄弟间互为师友,而象山则集诸兄之大成。因象山幼即聪慧颖悟,为诸兄之冠,三四岁时静坐即如成人,行遇事物,每疑必问。总角时诵经不寐。初读论语,即疑有子之言支离;其后读古书,至宇宙二字,解者曰:「四方上下曰宇,往古来今曰宙。」忽大悟,乃援笔书曰:「宇宙内事,乃己分内事;己分内事,即宇宙内事。」故其读书最会疑,一疑便有觉,尝谓学者:「小疑则小进。大疑则大进。为学患无疑,疑则有进。」
着作:
有后学所编的《语录》一卷,《年谱》一卷,《遗书》三十三卷,今有《陆象山全集》行世。
观点:
宋代理学,自胡瑷(安定)、孙复(泰山)造其端,周敦颐(濂溪)、张载(横渠)、程颢(明道)、程颐(伊川)继其后。象山承濂溪、明道之绪,以继往开来为己任,以辨义利、别是非、明夷夏、正人心为入手处。故其为学常大处着眼,追求源头。以为宇宙即是吾心,理即吾心,吾心即理。理心合一,心正则一切皆正。此心此理,昭然宇宙之间,乃我固有,非由外铄。故能存得此心,即可明得此理;明得此理,即可尽性知天,而为尧舜。统观象山全集,不外启发人之本心,勉人明理知道。
【陆九渊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书)
- 陆九渊(1139~1192)字子静,自号象山翁,江西抚州金溪(今江西省临川县)人,梭山、复斋之弟也。三四岁时,问其父陆贺,天地何所穷际?父奇之。闻人诵伊川语,尝曰:「伊川之言,奚为与孔子、孟子之言不类。」初读〔论语〕,即疑有子之言支离。他日读古书,至「宇宙」二字,解者曰:「四方上下曰宇,往古来今曰宙。」忽大省曰:「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,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。」又尝曰:「东海有圣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。至西海、南海、北海有圣人出,亦莫不然。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。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,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。」乾道八年(1172)中进士,历任靖安、崇安两县主簿,中央国子正、删定官。绍熙二年(1191)出知荆门军。绍熙三年病故于任所。嘉定十年(1217),赐諡文安。其着作有〔象山集〕三十二卷,附语录四卷。
象山中进士后在家候职三年,曾辟「槐堂」讲学,从学者众。至任将作监时,为给事中王信所驳,诏主管台州崇道观,既归,学者愈盛,每诣城邑,环坐二三百人,至不能容,乃在贵溪应天山(象山)立精舍讲学,学者称为象山先生。居山五年,学徒大集,阅其簿,来见者逾数千人。
象山于绍熙二年出知荆门军,昔民有诉者,太守下车,必先揭约束,延宾受牒皆有日期,吏以白,象山曰:「安用是?」宾至即见,持牒即入,无早暮皆得造于庭,于是下情尽达,郡即大治。又荆门素无城壁,象山以郡居江、汉之间,为四战之地,遂议筑之,二旬而毕。郡放上元设醮,为民祈福,自是民无边忧。象山乃会吏民,讲〔洪范敛福锡民〕一章以代之,发明人心之善,所以自求多福者,听者莫不晓然,至有泣下者。丞相周必大尝称「荆门之政」以为躬行之效。
象山论学,最基本的主张为「心即理」,认为「此心此理,精一无二」。并说:「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便是宇宙。」又强调「立心」,主张「先立乎其大者」,说:「凡欲为学,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,今所学果为何事?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,学者所以为学,学为人而已,非有为也。」能先立其大者,始可以学为人。
象山之声后世称为心学,其精义在于所言:「盖心,一心也,理,一理也,至当归一,精义无二,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。」又说:「人心至灵,此理至明,人皆有是心,心皆有是理。」又言:「此心之体甚大,若能尽我之心,便与天同。」他更主张:「此理乃天所以与我,非由外铄。明得此理,即是主宰,其能为主,则外物不能移,邪说不能惑。」「此心此理,我固有之,所谓万物皆备于我,昔之圣贤先得吾心之所固然者耳。」「义理之在人心,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。」
唯象山不认为心有「道心」、「人心」之分,理有「天理」、「人欲」之别,人的性行禀受于天,因而人在本质上是和天相通、相同的,若说天是理,人是欲,则天人便不同。于此象山把儒家「知性知天」、「天人合一」的观点,作了进一步的发挥。
象山论修养方法,是教人「发明本心」,教人「存心、养心、求放心」。入手方法则从「日用处开端」,「切己自反」,「改过迁善」。
由于象山强调「先立乎其大者」,「日用处开端」,于是有人误解他不主张读书讲学,其实他常一再申述读书的重要,并戒学生「束书不观,游谈无根」。不过,在读书方法方面,他强调应择切己有用者,精读之。他说:「且精读文义分明、事节易晓者,优游观咏,使之挟洽与日用相协,非但空言虚说。」
关于朱熹、陆九渊两家学说之异同,由黄宗义与全祖望之评论,约略可见一斑。黄宗羲曰:「先生(指象山)之声,以尊德性为宗,谓先立乎其大,而后天所以与我者,不为小者所夺。夫苟本体不明,而徒致功于外索,是无源之水也。同时紫阳(指朱熹)之学,则以道问学为主,谓格物穷理,乃吾人入圣之阶梯,夫苟信心自是,而惟从事于覃思,是师心之用也。两家之意见既不同,逮后论太极图说,先生之兄梭山谓不当加「无极」二字于太极之前,此明背孔子,且并非周子之言。紫阳谓孔子不言无极,而周子言之,盖实有见太极之真体,不言者不为少,言之者不为多。先生为梭山反复致辩,而朱陆之异遂显。继先生与兄复斋会紫阳于鹅湖,复斋倡诗有『留情传注翻榛塞,着意精微转陆沈』之句,先生和诗亦云『易简工夫终久大,支离事业竟浮沈』,紫阳以为讥己,不怿。而朱陆之异益甚。于是宗朱者,诋陆为狂禅,宗陆者,以朱为俗学。两家之学,各成门户,几如冰炭矣。嗟乎!圣道之难明,濂洛之后,正赖两先生继起,其扶持其废堕,胡乃自相龃龉,以致蔓延今日,犹然借此辨同辨异,以为口实,宁非吾道之不幸哉!虽然二先生之不苟同,正将以求夫至当之归,以明其道于天下后世,非有嫌隙于其间也。道本大公,各求其是,不敢轻易唯诺以随人,此尹氏所谓『有疑于心,辨之弗明弗措』,岂若后世口耳之学,不复求之心得,而苟焉以自欺,泛然以应人者乎?况考二先生之生平自治,先生之尊德性,何尝不加于学古笃行,紫阳之道问学,何尝不致力于反身修德,特以示学者之入门,各有先后;曰此其所以异耳。」
全祖望〔淳熙四先生祠堂碑文〕曰:「予尝观朱子之学,出于龟山,其教人以穷理为始事,积集义理,久当自然有得;至其所闻所知,必能见诸施行,乃不为玩物丧志,即陆子践履之说也。陆子之学,近于上蔡,其教人以发明本心为始事,此心有主,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,至其戒束书不观,游谈无根,是即朱子讲明之说也。斯盖其从入之途,各有所重;至圣学之全,则未尝得其一而遗其一也。是故中原文献之传,聚于金华,而博杂之病,朱子尝以之戒大愚(吕祖俭),则诋穷理为支离之末学者陋矣。以读书为充塞仁义之阶,陆子辄咎显道(包显道)之失言,则诋发明本心为顿悟之禅宗者过矣。夫读书穷理,必其中有主宰,而后不惑,固非可徒以泛滥为事,故陆子教人以明其本心,在经则本于孟子扩充四端之教,同时正与南轩察端倪之说相合。心明则本立,而涵养省察之功,于是有施行之地,原非若言顿悟者所云百斤担子一齐放者也。」
以上黄宗羲、全祖望之评论,调和折中,意在弥缝,当属持平。
--作者:程运
【陆九渊】 图片鉴赏
查字典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,不保留版权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! 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
Tip:SCCG